虛假信息詐騙為何屢禁不止
作者: 文章來源: 本站發布時間:2006-08-08 00:00
1771
nn 發源于福建省安溪縣的虛假信息詐騙,近年出現向全國蔓延的趨勢,盡管當地政府采取了高壓嚴打態勢,但犯罪分子詐騙手法不斷翻新,治理工作陷入了“屢打屢犯、禁而不止”的怪圈。nn 有關專家指出,虛假信息詐騙屢禁不止、禍害全國的直接原因是犯罪成本低、“致富”速度快,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部門、地區之間配合和協調的不足,打擊虛假信息詐騙需要更為完善的聯動治理機制。nn 千分之一受騙幾率帶來巨額利潤nn 6月12日,安溪縣在魁斗鎮開展打擊虛假信息詐騙犯罪專項治理行動,5名被告人中有2人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這已是安溪縣今年以來的第三次專項治理行動。nn 魁斗和長坑是安溪縣較早出現短信詐騙的鄉鎮,近幾年已出現詐騙家族化、規模化的苗頭,并向外地蔓延。nn 據介紹,在短信詐騙活動最為猖狂的時候,安溪縣境內一天發出的手機短信達上百萬條,設在魁斗鎮的移動電話通信基站一度成為“全亞洲最繁忙的基站”。nn “作案成本低、回報率高是誘使越來越多的人鋌而走險的直接原因,在犯罪分子眼里,短信詐騙成了一本萬利的‘生意’。”泉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重案大隊教導員陳宗慶說。nn 陳宗慶算了一筆賬,短信詐騙常規上只需一部手機、一個短信群發器和幾張銀行卡。一部舊手機只需兩三百元,一個群發器的黑市價不超過百元,銀行卡在詐騙“圈”里的價格也相當低廉。一專事銀行卡販賣的不法分子交代,一張本省銀行卡的價格大約100元,外省卡200元左右。通過群發器,詐騙分子一個晚上就可以發出10萬條虛假短信,而由于電腦計費的滯后,詐騙分子往往在透支了手機話費后即將手機卡銷毀。nn 據詐騙者交代,在每1000條虛假短信中,至少有一兩人上鉤,就是這大約千分之一的幾率給詐騙者帶來了巨額利潤。詐騙者將受害人套牢后一般可獲取上萬元甚至10多萬元的“收入”,目前最高的單筆短信詐騙金額達到300多萬元。nn 6月14日,記者在安溪縣看守所見到兩名在押的犯罪嫌疑人——黃姓兄弟。今年高考前夕,兄弟倆以每科目試題100元到1000元的價格“出售” 高考試題答案。哥哥負責發布信息,弟弟負責接電話,洽談價格。這兩個連初中都沒讀完的農家少年,在從事如此荒唐“生意”的20多天內就獲利數千元。nn “魔”“道”之戰nn “虛假信息詐騙是一種新形式犯罪,一開始,公安機關針對此類犯罪缺乏經驗,而地方政府對其危害性的認識也不夠。”安溪縣政法委書記鄭進發說。nn 從2002年到2004年4月,安溪縣共破獲虛假信息詐騙案件13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35人。此后,安溪縣公安局把打擊虛假信息詐騙犯罪納入年度工作要點,2004年抓獲虛假信息詐騙嫌疑人員288人,破獲案件528起;2005年抓獲虛假信息詐騙嫌疑人員183人,破獲案件358起。nn 與此同時,一些超常規的預防、打擊措施也相繼出臺,在發案高峰期,為限制詐騙分子取款,安溪縣曾將境內的所有銀行柜員機關停兩個多月。在一些案件多發的鄉鎮,由縣里抽調干部組成工作組在當地長期蹲點。長坑鄉對各家各戶進行“地毯式”搜查,整理出來的人口檔案和各種記錄有2米多高。nn 然而,虛假信息詐騙活動并未收斂,且花樣翻新,組織化程度不斷增強。起初,犯罪分子多采用手機發送“六合彩”特碼、手機中獎、“二手商品”等虛假信息進行詐騙,后來出現了網上購物詐騙、刮刮卡抽獎詐騙、信用卡轉賬詐騙等新型手段。此外,詐騙活動也從“散兵游勇”逐漸發展成內部分工嚴密的團伙作案。nn 泉州市公安部門的同志告訴記者,電信部門推出新的通訊業務,往往先被犯罪分子利用,成為他們逃避打擊的“利器”。像最近推出的“VOIP”(語音網絡電話),只能接聽不能回撥,顯示出的號碼也不同于現在的固定電話或手機的格式。“像這樣的電話,受害者連報案都不知道如何報,基層干警也都沒接觸過,所以受害人經常抱怨公安部門連個電話都查不清楚,還誤認為我們拖延辦案。”陳宗慶說。nn 一家電信運營商新近推出了“一號通”業務,一個“一號通”號碼可以同時捆綁5個其他電話或手機號碼。這種“一號通”業務的轉接功能,讓警方很難弄清楚犯罪分子真實的作案地點。陳宗慶說:“犯罪分子可以購買北京的‘一號通’號碼,然后轉接到安溪或者其他地方的手機或電話上,受害者手機顯示的是北京的號碼,而犯罪分子實際可能在北京以外的任何地方。”nn “詐騙手法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具有蒙蔽性,我們有時為了弄清楚一個電話號碼、一個銀行卡賬戶,要跑好幾個地方。基層公安機關技術力量薄弱,在技術防范上有相當大難度,直接影響了打擊成效。”安溪縣公安局局長方貞群說。nnnn 聯動治理機制缺失削弱打擊成效nn 方貞群坦言:“單靠安溪一地警力孤軍奮戰,要想消滅短信詐騙,可以說是難上加難。”n3月8日,泉州市公安局與泉州市移動、聯通、電信、網通、鐵通等5家通信運營商達成協議,在全國率先實行新入網用戶身份證實名登記制度,即“手機實名制”。nn 但據記者了解,手機卡銷售的主渠道——大量專營店經銷商,出于經濟利益考慮,對“手機實名制”往往“陽奉陰違”,把關不嚴,導致一人購多卡、假身份證購卡等現象屢見不鮮。而且,泉州
注:本文轉載自 ,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