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可以購買春運期間的火車票了。
不少有出行打算的人,
已經下載好各種軟件準備搶票。
不過也有人爆料稱,
這些軟件背后卻隱藏著消費陷阱,
比如默認勾選其它消費事項的情況,
就一直存在!
市民網購火車票遭遇搭售保險
市民徐先生準備元旦期間到上海旅游,前幾天通過某第三方購票平臺購買了一張高鐵票,但出票之后他才發現,車票上的票價和自己在網上支付的錢數不一樣。
?
采訪中記者發現,徐先生所說的這種情況并不是個例。
記者在某購票平臺選擇了一張從青島到北京的二等座高鐵票后,票價顯示是314元。但在提交訂單時,價格卻自動變成了344元,記者手動取消了30元所謂的“極速出票”費用后,支付費用才恢復到314元。
?
?
為此,記者電話咨詢了購票平臺的客服人員。
?
?
搭售套路并不鮮見 搭售項目繁多
隨后,記者在其他幾款在線旅游APP上也遭遇了類似的情況。在最終支付訂單時,都會平白多出快速出票、保險服務、酒店優惠券和租車券等額外費用。
?
?
?
?
對此,平臺都沒有進行明顯的消費提示。事實上,對于這樣的捆綁搭售,不少消費者都表示自己曾經被“套路”過。
?
這些被“套路”過的消費者中,雖然有少數人會投訴或者卸載軟件,但大部分人還是會由于捆綁銷售中涉及的金額較小,維權時間成本高等原因選擇不了了之。
?
?
專家:默認搭售選項侵害消費者權益
對于商家的這些搭售行為,《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明年即將實施的《電子商務法》等多部法律,都進行了明確規定。專家表示,商家采用障眼法,設置消費默認同意選項,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由選擇權。
?
?
?
?
△袁穎 青島大學商學院市場學系副主任
專家同時指出,消費者在選擇第三方平臺購票時,如果購買了不必要的服務和產品,可以通過截圖保留好相應的證據,與商家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或者消費者維權組織進行投訴舉報,也可以直接到法院起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