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加密貨幣野蠻生長,越來越多的新幣種不斷涌現。在監管大潮下,新模式幣幣交易誕生了,數字貨幣交易所紛紛移師海外,交易熱潮猶有復辟之意,為何加密貨幣如此火爆?新浪財經推出《野蠻啟示錄》,聚焦加密貨幣,揭秘幕后的絲絲縷縷。
作者:水翼、托馬斯楊
相關閱讀:
野蠻啟示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加密貨幣賦以較高估值,本身可以刺激技術發展,是合乎常理的。
但由于各種毫無價值的“空氣”幣隨意的發行,實質上已經沒有人再關注新的加密貨幣背后的技術意義,公眾只是在盲目的追尋一個又一個暴富的神話。
“空氣”幣本身的發行并不復雜,不需要什么成本,一臺電腦,一個程序員一個下午即可創設出一種新的貨幣。短短一年間,市面上憑空出現了3000種新的電子貨幣,而正在排隊等待上市的新電子貨幣總數超過4000種。
雖然其中絕大多數“空氣”幣不可能真的上市成功,但對于泛濫的加密貨幣平臺而言,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沒有永恒的“垃圾”。
“黑私募”代投涉嫌違規
自媒體推波助瀾賺到手軟
我們今天看到的加密貨幣市場亂象,其背后無非是一個“利”字。在浮躁的暴富神話的影響下,對于很多從業者唯一的問題是,如何把一坨“垃圾”包裝好賣給下一個人。
而對于新入場的“小白”投資者而言,信息不對稱和無法分辨代幣的優劣就成了最核心的問題。也正因如此,幣圈事實上的線下交易“中間人”,即所謂的加密貨幣“私募”代投業務孕育而生。
所謂的“代投”業務,還要從出C2C模式說起。2017年9月,國家宣布禁止電子貨幣交易之后,并未有嚴格禁止數字貨幣按照“商品”的方式進行線下交易。
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多,加密貨幣交易也逐漸從小額走向大宗,從零散的喊單收數字貨幣,到半專業化的交易組織。
由于國內加密貨幣ICO已經被定性為非法集資,國內的投資者不能合法的參與新發行的電子貨幣ICO,一些大的從業主很快地發展成為了“代投人”。他們主打快進快出項目,利用信息和渠道優勢,賺取差價。
這是一張筆者收到的“代投”推介廣告,坦白地講,該項目已經算是“幣圈”的良心產品了。但是從中仍然可以輕易地看出,代投主打項目進出之快,投機性極強。
市場從來都不缺乏攪局者,與“代投私募”對應的就是大量的“假私募”開始了行騙之路。在2016年僥幸逃脫“傳銷幣”打擊的經紀人死灰復燃,由于根本沒有監管,眾多私募項目募資后跑路。
由于被騙者通常是損失了2個以太幣或者0.5個比特幣這樣數額的電子貨幣,使得如何報警,如何追討成為了最大的難題。
事情正在起變化
然而事情發展的速度之快,遠超人們的預期。此處我們先按下“代投”私募跑路不談,看一看行業整體的發展。隨著新發貨幣越來越多,市場中有限的流入資金根本無法滿足無限創設的加密貨幣的增長速度。
新的項目方(加密貨幣發行人)很快發現,他們如果不通過一些“中間人”已經很難將創設的電子貨幣賣到一個好價錢。大量電子貨幣創設者是此前創業失敗的二三線創客,他們想起了之前輕車熟路的股權融資模式。
在最開始,發行方制作好新的項目之后,在公開發行之前,會進行多輪的內部融資,向業內的自媒體、代投基金、從業者和交易所從業人員折價甚至贈送新的融資貨幣,并承諾此后給予較高的拿幣額度。經過媒體炒作之后,從而完成利益的“共贏”。
在此過程中,宣傳至關重要。能否吸引足夠的資金參與往往成為一種新發項目的成敗關鍵。所謂“優質”區塊鏈項目方在制作好新的項目之后,會在公開發行之前會,進行多輪的內部融資。
項目方會向代投“私募”機構或相關自媒體提供一定的內部贈幣或者優惠認購額度。價格通常為ICO銷售價格基礎上的5折到9折不等,這個折扣就是項目方獎勵幫助代投的機構或、自媒體或個人的獎勵。具體獎勵會根據消耗私募額度的數量來定,通常做代投的人會拿一定的獎勵,同時向個人收取代投費用。
代投機構或自媒體拿到私募額度后會幫助項目方免費撰寫虛擬貨幣分析、區塊鏈項目評測等宣傳,制造輿論炒熱話題,利用自己的社區進行私募代投并收集代幣,每次代投費用收3%-10%不等。
這樣,代投機構或自媒體通常會拿到項目方的獎勵,也會收取不等的代投費用,一次甚至可以賺幾百萬人民幣(6.4314,?-0.0015,?-0.02%)的代投費用。
資本大佬介入全產業鏈吸血
商業模式是不斷迭代演進的,巨大的經濟利益終于也吸引來了資本大鱷的關注。2017年底,幣圈幾位大佬成立了新的攻守同盟,使得整個利益鏈條更加完整。
業內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新浪財經表示,大佬的攻守聯盟已經形成。
對內:通過投資和參股,影響數十家業內自媒體賬號一同進退;通過參股交易以保證自己所推行的“加密貨幣”能夠順利上線推廣銷售,即便本身該幣種的資質存疑。
對外:通過平臺優勢尋找優質的項目,通過自己的小圈子分享炒作;建立內部的微信群并收取高昂的入群費,一旦入群就保證優先能夠買到,肯定能在交易平臺上線的“新幣”。
最終,媒體、交易所、大佬、大佬身邊的圈子以及一些代投機構都拿到了便宜的新幣。與此同時,經過炒作和推介,新的幣就可以在交易所上市了。
而最終實際買單的,無疑就是在交易平臺ICO上市后真實買入的投資者。
你覺得他是你的發財路上的導師,實際上你只是他們眼中的韭菜。
注:100BTC 現在約合 120萬美元
沒有了監管,貪婪注定將吞噬人性。區塊鏈的理念和描述的未來是美好的,但是直面上千萬的利益反復考量所謂的“良心”是沒有意義的。批量的,可重復的生產垃圾并銷售給自己的“信眾”這樣的模式在我國屢見不鮮。
更進一步講,就算是“大佬”模式收取中介費用沒有問題,忽略120萬美元的收入是否應當納稅。僅僅單論已經形成的一條龍式產業鏈誰來約束?誰又來監管大佬推薦的產品的質量呢?
永恒的利益帶來永恒的追求,當前政府只是被動的“亂一處禁一處”,無法形成系統的監管。
即便是監管層出拳打擊了“代持私募”亂象又當如何?
即便是封禁了全國的合法交易又能怎樣?
如果利益的鏈條沒有打斷,那么新的模式,新的生態在不久之后,無疑將再次萌發于這熱錢的法外沃土之上,依然會在香港等離岸市場生根發芽,例如已經開始運轉做市商模式的OKEX.
假掛單?真虧損?? OKEX或做市現重大損失
OKcoin曾經是中國境內交易量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并且一開始劃分出了國際站點,為交易所出海早就做足了準備。
國家要求關閉比特幣交易所后,OKcoin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OKEX平臺。OKEX平臺集法幣交易、幣幣交易、期貨合約交易于一身,成交量依舊占據全球交易所前列,但是這家平臺卻發生了太多神奇的故事。
用戶操作失誤還是平臺另有貓膩?
2018年1月14日20:15分左右,OKEX幣幣交易的ETH/USDT交易對出現超低價巨額成交單,大量ETH不計成本地快速賣出。
OK方面稱超低價巨額成交單是因為某用戶在12分鐘內,連續5次通過市價單快速賣出大量以太幣ETH。從下圖所示,有人的確以最低價0.002美元約為人民幣1分錢的價格買到了彼時價值1200多美元的以太幣,涉及金額過億。
OKEX作為平臺方迅速凍結了相關用戶的賬戶,禁止提現與交易,并聯系用戶要求賠償。用戶們紛紛在OKEX的微博下吐槽,如果是高價買到了,肯定是用戶自負盈虧了,甚至還有一些套在高位的用戶也湊起了“熱鬧”,說自己也是“不計成本”地買入,要求退回代幣。
作為一家撮合交易平臺,用戶之間交易失誤應是用戶自行承擔,平臺卻要違背契約精神要求用戶退還利得,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此次”烏龍指”事件擁有諸多疑點,OKEX用了”12分鐘內“、”分5次”、“不計成本”這些字眼,在撮合交易中,如果是用戶行為造成損失應由用戶本人發聲索賠,而不是交易平臺本身。
有人猜測這是因為實際虧損的就是OKEX平臺自己!由于OKEX所上市的貨幣對眾多,此外主要面向國內客戶,因此實際分攤到每個幣種上的交易量很少,被迫引入“做市商制度”,用自有幣來提供流動性。
而此次事件,多數用戶推測是由于OKEX的量化程序出了問題,造成了連續市價砸盤,使低位掛單的用戶占到了便宜。
啟用做市商模式,事實上的非法期貨/現貨交易
比特幣期貨上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讓比特幣一度逼近2萬美元,孰不知OKEX早就有了類似期貨的虛擬貨幣合約,虛擬合約類似于期貨合約,OKEX還賦予了交割規則,杠桿分為10倍和20倍,但是又不同于比特幣期貨合約,其交易時間7*24小時不間斷。
事實上該種模式同樣是復制了現貨交易所的交易模式,而國內所有的現貨交易所均已經關停。2017年年初,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由部際聯席會議召集人、證監會主席劉士余主持,要求在半年內進行集中整治,正式違法違規交易場所要限期整改,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司法機關。例如知名的天津貴金屬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等全部關停專業,然而電子貨幣市場的現貨交易卻仍然大行其道。
而OKEX的虛擬合約本身的設置并不合理,杠桿高達10倍、20倍,只要標的數字貨幣一天波動5%至10%,就極有可能爆倉。而數字貨幣往往伴隨著高波動,對于某些忽視風險的用戶,爆倉可能就成了家常便飯。
OKEX認為虛擬合約是為礦工提供跨期套保工具,事實上具有期貨的屬性。 而在中國大陸境內,所有的期貨產品都需要在證監會批準與備案,雖然OKEX已經遷移出海,但是通過法幣——幣幣交易——合約交易,國內用戶依然可以參與不受國內法律保護的合約產品。
用戶質疑:制度性操縱價格和交易方向
一位OKEX平臺使用者透露,OKEX的合約交易有一條獨有的限價規則,這在任何期貨產品都不曾出現過。
該條公告描述十分難懂,簡單來說,就是在上漲趨勢中,下多單必須低于當前的價格,在下跌趨勢中,下空單必須高于當前價格,在某些極端行情中,允許下單價格甚至遠遠偏離當前價格,這也就意味著無法追多或追空。
限價規則OKEX自稱初衷是保護投資者,但是現實中實際造成了投資者看不懂行情時不敢下單,看懂行情時卻無法下單的尷尬。
更為恐怖的是,如果第一個質疑成立,也就是OKEX在采取做市商模式跟用戶做對手,那么在價格波動期無法下單更有可能設計平臺與用戶對賭,在試圖吃下用戶的客損損失。
雖然平臺自稱并不限制平倉開倉,但是單向限制順勢單流入,也能都達成促進客戶虧損立場的目的。
行文至此,編輯今天寫稿的能量已經耗盡,急需補充蘭州拉面恢復體力。我們通過四篇文章,全面的回顧了電子貨幣市場2017年后半段的各種亂象,在種種亂象之下,利益是一切的核心,那么監管層應該如何監控這批脫韁的野馬,讓其回到應有的軌道中呢?敬請關注電子貨幣系列報之五《勝敗有憑》。
責任編輯:張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