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雙十一購物的套路和陷阱
每年到了電商促銷旺季往往會給用戶發放大量優惠券,然而當用戶興沖沖的領取了這些優惠券后去購物時才會發現這些優惠券有許多的限制,這些商品不能用、購物額度不夠無法用等等,又或者看中的商品可以用優惠券了卻沒貨了,這就迫使用戶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選擇商品和進行比較。
部分電商采取交納定金或訂金等到雙十一當天才能購物,然而多數消費者不清楚定金與訂金的差異,有律師對此進行解釋表示定金代表著消費者交付該筆金額確定要購買其商品如果消費者到時不想購買了是不能退款的而商家如不能提供商品則消費者可以要求其雙倍返還雙倍金額,而訂金則是消費者對商家購買其商品的保證是可以要求退款的。
在某電商平臺中,交付了訂金后,要申請退款會要求消費者到雙十一當天即使不想購買商品了也需要支付全款才能再申請退款,增加了消費者的麻煩。而且可能會出現消費額度不足以使用優惠券,而被迫去購買一些不需要的商品“湊單”,結果反而導致了花更多的錢。
當然最受用戶詬病的是先漲價到雙十一購物節時再降價了,有些商家將平時售價為899元的商品在雙十一前將價格提高到999元后到雙十一再打9折是899,甚至提升的價格更高導致在享受優惠折扣后結果價格反而比原來的售價更高,這成為歷年來消費者投訴的重點。
由于此類問題在雙十一爆發導致投訴大幅度增加,據某媒體報道指北京市朝陽區法院統計,每年“雙十一”期間所產生電商購物合同糾紛平時月份要增加三成左右,這正損害消費者在雙十一購物節消費的欲望。
用戶應理性對待雙十一購物節
中國市場是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當前即使是全球知名的中國品牌它們的凈利潤率都不高,國產前兩大電視企業之一的TCL多媒體(TCL集團旗下負責電視業務的企業)2016年的凈利潤率為0.5%,全球前兩強PC企業之一的聯想2016/17財年的凈利潤率為1.3%,這些知名大企業的凈利潤率都如此之地,顯然其他企業的凈利潤率也不會好到哪去,難以給予用戶更多的價格優惠。
近日就有消息指出某電商平臺要求家電企業給出高達16%的促銷折扣,導致格力、美的等家電企業不愿意參與,格力、美的為家電企業中經營較為優秀的企業,今年前三季度它們的凈利潤率也不過在13.9%、8.0%,顯然這些促銷優惠超出了它們的利潤空間。當然它們擁有的強大線下渠道優勢成為它們拒絕電商平臺的底氣,目前家電在線上市場銷售的占比只有兩成左右。
筆者認為,用戶在購買商品的時候應該更理性,不應該過分幻想雙十一購物節可以獲得超乎實際的價格優惠,當自己喜歡的商品價格下降到某個程度的時候就該果斷出手,而不應等待到雙十一再購買。
用戶也可以多使用比價工具與比價網站,在當下價格都高度透明的情況下,這些比價工具或網站都能迅速給出各個電商平臺同一類商品的銷售價格。由于當下電商平臺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一些電商在雙十一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促銷,用戶認真比較往往能得到驚喜。
對于空調等大件家具,用戶還應該考慮到安裝的問題,空調向來有三分質量七分安裝之說,用戶或許選擇線下市場或是空調品牌企業的旗艦店,確保由空調企業派出的或指定的安裝人員安裝來確保空調的安裝品質。
此外,每年的雙十一是用戶集中購買商品的時候導致物流公司集中在一個時段運送商品,而物流公司的運送能力其實是有限的,雙十一的商品運送數量超出它們的負荷往往導致商品的運輸、配送過程難以保證品質,出現商品損傷、丟失等現象,導致消費者與商家糾纏不休,讓購物這個本應該高興的事情變成煩惱。
綜上,筆者認為消費者對雙十一購物節應該更理性的購物,不要受電商平臺和商家的促銷優惠而一時沖動。對于電商平臺來說,它們也應該加強對商家的管理,避免損害電商平臺自己的聲譽。目前工商部門已日益加強對電商平臺出現的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促銷優惠不實等問題的管理,并對相關電商平臺進行約談,保障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