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國家發改委專門召開“雙11”電子商務領域信用建設工作媒體通氣會,強化電商促銷中的“信用問題”。
電商黑名單將發布
這次通氣會上,發改委表示,在“雙11”前后將發布電子商務領域黑名單,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關于開展“雙11”消費品電商領域執法打假集中行動的相關情況。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表示,在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上有關部門共享的黑名單信息中,經分析比對,共梳理出電子商務黑名單企業6440家,其中首批500家已在“信用中國”網站(點擊【詳情】跳轉)公布。
消費品電商領域開展集中打假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執法司下發的通知,打假集中行動于今年10月25日至11月15日在全國開展。針對主要網購平臺和服裝鞋帽、家用電器等10類重點消費品,圍繞群眾投訴較多、價格不合理、媒體曝光的產品,開展摸排,收集線索。同時,加強電商消費品違法案件查辦工作。
國家質檢總局新聞發言人韓云平表示:“集中曝光典型案件,加大電商執法打假工作宣傳力度,對質量問題突出的電商消費品,推動地方政府牽頭開展區域整治。”
電商假打折、刷單或將被重罰
“雙11”臨近,電商大戰一觸即發。除了各種預售優惠吸引消費者之外,在眼花繚亂的各種商品中,看銷售量下單成為很多人的購物習慣,也因此催生了大量的“刷單”“炒信”行為,甚至形成了專業的黑色產業鏈。
?
10月31日,《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三審。草案三審稿對虛假宣傳的具體內容予以細化,明確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銷售狀況、用戶評價等作虛假宣傳或者引入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另外,虛假交易或將被重罰。
想要愉快買買買,“防坑攻略”請收好
今年“雙11”,很多網購一族發現,商家促銷玩法越來越復雜。不少人調侃:“沒有點奧數功底,還真不敢應戰。”玩笑背后是實實在在的問題。針對“雙11”電商促銷期間可能出現的廣告宣傳、商品質量、消費糾紛、售后服務等問題,工商部門列出了一份“防坑指南”,提醒廣大消費者提高安全防范意識,理性消費。
一要小心低價陷阱。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前,應關注商品的價格變化,多渠道比較了解商品的價格情況,不要被明顯的低價所誤導,被虛假折扣迷惑。
二要了解促銷規則。集中促銷的交易規則中,有些商家隱藏著霸王條款。消費者與商家要多溝通,對于預付定金的商品,要謹慎下單。
三要小心虛假宣傳。消費者在網上找到所需商品后,不要著急拍下,要多看看買家評價,盡量多方面了解商品信息。
四要客觀行使評價權利。建議消費者秉持誠信負責的態度進行評價,切莫成為商家“刷信”的工具。
五要謹慎選擇支付平臺。網購盡量選擇信譽度高的賣家購買,并通過正規的第三方支付渠道進行支付。謹慎使用“二維碼”支付,防止不法分子盜取個人賬戶等信息。
六是簽收前要驗貨。盡量當面核驗,同時索取購物發票或收據,以便后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七要保存購物證據。工商部門提醒,網購過程中如果產生糾紛,消費者在與賣家、網絡交易平臺協商不一致的情況下,可以直接撥打經營者所在地的12315投訴電話。
本文內容由央視財經綜合自經濟日報、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