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錢上錢站,快速到賬!”
?
隨著某網劇的熱映,一時間互聯網網貸平臺“錢站”名聲大噪。官方頁面顯示利率低至0.7%,提示你完善個人信息,額度更高費率更低,更重要的是快速審批放款,解決了不少用戶的“燃眉之急”。
?
然而,多名借款人向《IT時報》記者投訴,在錢站借錢遭遇“高利貸”,借9萬,三年后卻要還15萬,年利率明明只有10%,最終還款額卻要翻倍,而他們并非孤例。
?
秒速放貸的背后,是許多逾期不還的用戶,是大數據征信出了問題?還是這些平臺在打擦邊球?混亂的現金貸江湖,亟待監管。
?
■IT時報記者 ? 戚夜云 ? 汪建君
?
記者調查:負債累累,仍貸到7萬
?
“你知道嗎,被轟炸通訊錄最大好處,就是別人借我的一萬多元還我了。”郭侃(化名)苦澀地說道。
?
每個月拿到工資的第一時間,郭侃便開始各種還款,銀行貸款、信用卡分期、十幾個現金貸平臺,貸款總額高達四十幾萬,“我不是不還錢,是真的沒錢還了,拿到工資只能先還信用卡。”
?
2016年,郭侃的生意出現問題,亟待資金救場,正好看到各種現金貸平臺在到處打廣告,便向平臺伸出了手。所謂現金貸主要指小額現金貸款業務,無抵押、無擔保,目前整個行業有近千家平臺。郭侃告訴記者,那段時間只能是拆東墻補西墻,這家平臺的借款還不上,便注冊另一家新平臺。原本他擔心自己債臺高筑,很難再從現金貸平臺申請到貸款,但錢站卻給了他“驚喜”:“一周內,我申請了至少五六個網貸平臺,51人人貸、玖富等平臺全部拒絕了我,錢站卻很快給了7萬元的額度!是我所有網貸里面最高的!”郭侃至今也弄不清楚,他的信用資質是如何能拿到錢站貸款的。
?
像郭侃這樣的錢站逾期用戶,記者前前后后接觸了好幾十名,郭侃的故事在這個群體里并不稀奇。當被問及錢站的貸款是如何申請下來的時候,浙江姑娘許婷(化名)隨口答道,“很容易啊。”今年4月,許婷在已經有5個網貸平臺借款、并存在逾期的情況下,看到了錢站的廣告,下載App,注冊信息,錄入自己的身份證、手機號、淘寶賬號、一張信用卡,她成功獲得一萬元的貸款額度。
?
錢站的官網上這樣描述風控體系,利用“自主研發的“Finup云圖”系統,通過將知識圖譜與深度學習相結合,可以模仿人類大腦行為,自動發現隱藏在復雜關系里的風險點,挖掘潛在欺詐行為,突破傳統方法的局限,是一個完整的“智能”動態風控生態系統。
?
然而,記者向錢站進行咨詢,那些在多個平臺均有逾期的人如何通過審核,截稿前并沒有得到回復。
?
網貸之家CEO石鵬峰認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尚不完善,大部分民間借貸都上不了央行征信體系,從業機構和民間放貸人也是受害者。這些平臺之間沒有打通征信體系是目前網貸行業的痛點,平臺之間很難知道借款人是否存在多頭借貸的情況,也很難知道借款人在其他民間借貸渠道的信用歷史。
?
逾期從忐忑到理直氣壯
?
“你們都是逾期多久了,才開始被電話短信轟炸的呀?”
“你們有被上門追債嗎?”
?
“爸媽收到這些信息可怎么辦啊?”
?
在多個與錢站相關的QQ群里面,聚集了許多逾期用戶。每天都有新人進入,這樣的問題不斷重復,好像同樣境況的人安慰了別人,自己心里也有一絲安慰。“又不上征信”“放心,只有短信轟炸,不會上門的,我都逾期4個月了,現在不一樣好好的”“讓你爸媽把電話都換了,熬過去就行了”“你現在有錢還嗎,沒錢還想這些都沒用,自己嚇唬自己!”“利息太高了不合法,反正我沒有看見真到法院起訴的”……各種各樣的回答,都是在教新人如何抵抗互聯網網貸平臺的催收。
?
許婷最近日子不好過,一天晚上,她收到一條催債短信“……30分鐘后上高速,現在強制收款,如發生摩擦,都是被逼無奈,特此證明。”許婷嚇得一夜未眠,但第二天,并未有人真正上門。經歷此事后,許婷好像吃了定心丸。很快錢站等多個平臺也開始逾期了,她對自己的逾期也有了各種理由,“我覺得錢站是高利貸,法院不會不受理”“凡普金科營業執照還寫著不能經營金融”……這些理由來自各個“反催收”的QQ群和微信群,但是否真正有效,許婷自己心里并不很清晰。
?
石鵬峰認為,履行借貸合同的還款義務和在催收過程中被恐嚇是兩件事情,不能因為被恐嚇或者暴力催收就不還款,以各種理由拒絕還款,可能最后要承擔法律后果。
深度剖析 ? 比利率高數倍的服務費
?
一邊是負債累累、信用堪憂的人可以拿到高額貸款,一邊是逾期用戶耍起心眼不想還錢,是錢站的風控出了問題?還是欠款人都是“老賴”?《IT時報》記者進行更深入的調查發現,一切的背后,隱隱藏著一個詞——“服務費”。
?
錢站的利率表面上看起來并不高,在記者拿到的一份借款協議上,甲方是幾位個人出借者、乙方是借款人,雙方約定的年利率只有10.3%,基本與一些銀行消費信貸的利率持平。但借款人最終要付出的遠遠不止這些。
?
借款人林峰今年在錢站申請了一筆額度為9萬元的貸款,雖然到手是9萬元,但在錢站App上顯示,他的還款本金是97200。這是為什么呢?根據合同約定,在錢站上借錢,除了利率之外,要向平臺方支付兩種服務費。一種是躉繳服務費,借款時一次性支付7200元,由平臺方在放款時直接扣除,因此林峰的借款本金便多了7200元。每個還款月,需要還款4191.48元,其中除了本息外,林峰還需要支付每期的服務費1041.42。按此計算,3年共需支付37491元的期繳服務費。對于這兩種服務費,合同的解釋是為了給交易雙方提供征信服務、為借款交易提供信息技術支持。但總額44691元的服務費,已近借款額的50%,按此計算,借款人到期后需還款的總額是150893.28元。如果以林峰拿到手的9萬元作為本金計算,年利率約等于37.34%。
?
“你看到的合同,一般約定利率都不會超過24%,實際承擔的借款負擔超出部分都是以各種服務費形式呈現的,中國的法律定義不夠清晰,所以容易被玩文字游戲。”網貸之家CEO石鵬峰說道。
?
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律師劉春泉認為,最高法曾對民間借貸的利率做了劃定,第一根線就是民事法律應予保護的固定利率,即年利率24%;第二條線是年利率36%,這以上利率的借貸合同應為無效,“我個人意見,服務費屬于變相約定利率,雖然變換了一個名義,實際上也是利率。如果說變了一個名義,不法行為就成合法的了,那法律就沒有價值了。”不過劉春泉最后也強調,最終如何裁定還要看法院具體判決。
?
根據錢站官方數據,截至2017年4月30日,錢站已經累計服務用戶近700萬人。
?
三個服務方收錢卻不承擔責任?
?
錢站都提供哪些服務呢?合同中除了甲乙借貸雙方外,還有三個公司,丙方(凡普互金有限公司)利用自有的數據庫和數據分析處理能力以及計算機技術,對乙方的資產和信用狀況進行資信評估,并為甲乙雙方的借款交易提供還款管理、貸后催收等服務;丁方(愛錢進(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為甲乙雙方的借款交易提供信息技術服務,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公布、信息交互、借貸撮合等服務;戊方(凡普金科企業發展(上海)有限公司)通過其錢站應用程序/微信客戶端/H5頁面為甲乙雙方的借款交易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包括信息采集整理、信息甄別篩選等服務。在借款的3年時間里,這三家公司將持續提供這些服務。
?
然而,在之后的條款中,合同卻又約定,“丁方(愛錢進)不對乙方相關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做出保證,不對乙方還款能力及本協議的履行做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擔保或保證,也不對甲方本金及/或收益做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擔保或保證。網絡借貸交易風險應由甲乙雙方各自承擔,丁方不承擔任何交易風險及法律責任。”
?
也就是說,雖然錢站以資信評估、信息搜集、公布、甄別、篩選的名義收取了服務費,但一旦出現借貸糾紛,錢站并不承擔任何責任。
?
自己沒有主動權的個人隱私
“我爸今天收到好多短信,還有沒完沒了的電話,錢站的催收總是打電話給我聯系人,老是說我拿別人名義擔保貸款了,拿這個理由騷擾聯系人。”春節時,為了回家過年,陳宇在網貸平臺上借了筆錢,一時沒錢還,最后變成以貸養貸,惡性循環,家人、朋友、同事頻繁被騷擾。不過,她想問的是,平臺方有權利把她家人的信息給多家催債公司嗎?
?
根據陳宇和錢站簽訂的合同,如果出現逾期,平臺方能夠將乙方的個人資料信息以及具體違約、欺詐情形披露給出借人、錄入黑名單系統、提供給第三方催收機構或者向乙方聯系人以及社會公眾發布。
?
此外,記者發現,平臺方還通過合同約定獲取了用戶多種權限,比如平臺可以向因服務必要開展合作的伙伴提供、查詢、收集甲乙雙方必要的個人資料信息;在不透露個人隱私資料的前提下,有權對包含甲乙雙方在內的整個用戶數據庫進行分析。
?
并對用戶數據庫進行商業利用;通過使用和分析甲乙雙方的個人資料信息,向甲乙雙方提供其可能感興趣的產品或服務信息。
?
“法律上,這種通過用戶協議獲取用戶授權的屬于概括性授權,我個人的觀點是,權限索取要求應當借鑒訴訟授權區分重大權利的思路,區分敏感個人信息權限和一般個人信息權限。對于一般個人信息,可以通過概括性授權予以同意,也就是通過用戶協議點擊合同的方式予以同意;對于敏感類的個人信息,則不能通過概括性授權同意,而應當堅持‘個別告知、逐次告知,特別授權’同意的方式。”劉春泉認為,雖然簽訂了合同,但這樣獲取用戶隱私權限是不合法的。
?
(經受訪人要求,借款人均為化名)
?
記者觀察
?
錢站:請不要只講權利不講義務
?
采訪中,一位用戶給記者看他借款的現金貸平臺清單,包括錢站、借唄、花唄、玖富、你我貸等在內一共有18家,借款額多則50000元,少則1000元。而這樣的人并不是少數。他們為什么能借到這么多錢?一位借款人和記者說的話,可能是原因之一,“現金貸平臺的錢來得太快了,收不住手。”
?
然而,這些人通常并不具備很強的還款能力,錢來得太輕易,卻忘記得到這些錢要付出更高的代價。如今有的人心理防線已經崩潰,“當你的錢趕不上還利息,你怎么努力?”
?
2008年因為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闡明一個事實:對次級貸款者(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的次級信用貸款者)過度放貸,是一件多么危險的事。如今的互聯網網貸平臺也正處于危險的臨界線。盡管用所謂的大數據做風控,但從記者接觸到的情況來看,平臺很難對借款人做完善的征信調查。而過度寬松的放貸,又使這些人對于借貸“上癮”,難以收手。
?
這些逾期的用戶不僅需要精神上飽食自己種下的苦果,還依然要承擔借錢利息、高額服務費以及逾期費。他們固然有錯,但錢站對出借人、借款人盡到自己的責任了嗎?既不對借款人的信息真實性、還款能力做出保證,發生逾期后,也不承擔任何交易風險及法律責任。服務費是否拿得有點“燙手”?
?
在民間建立起普惠金融征信體系之前,除了平臺方加強風控,將此類事件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外,還希望企業能夠更多強調自己的義務,而不是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