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業界稱為最嚴網貸整改的北京平臺,又有了新的要求。
3月31日,北京市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了《關于在京注冊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申報事宜的通知》(以下稱《申報通知》),《申報通知》要求,未收到“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事實認定及整改要求”(下稱《整改要求》)的在京注冊網貸平臺需在30日內向所在區金融辦聯系申報,逾期未申報的網貸平臺將按新設機構的流程辦理。
此前,北京多家網貸平臺陸續收到《整改要求》。全文共計8大項148條,每一大項下都對《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的重點條款細化分解。和此前廣東、廈門公布的監管細則相比,北京此次的“要求”可以稱得上最具體、最嚴格。
大多數平臺認為,整改之后如何持續創新,創造新的業務利潤增長點是現在最大的難題。在他們看來,平臺肯定會按照整改要求去改,合規是首要的。但整改后網貸平臺如何發展是個問題,且難度較大,多數平臺需要在合規的前提下,發掘小額、優質的資產,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在合規成本增加的情況下,平臺的交易規模、收入無法保障,那么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新的問題。
網貸之家研究中心總監于百程呼吁要給P2P平臺留些創新空間,“北京這次的整改在具體的業務要求上比較嚴格,特別是資產端。建議監管方在能穿透基礎資產、業務真實的前提下,對產品端的創新適當放松。
風險儲備金或將“一刀切”
金交所模式未來難走通
此前,有業內人士認為,北京的網貸監管細則不會“一刀切”地取消平臺風險備用金、金交所模式等規定。 但《證券日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每家平臺根據自己的情況逐條對照,原則上是所有的內容全部按照要求來做,包括大家關注的風險備付金、金交所、融租租賃合作等內容肯定是一刀切。”
該知情人士還表示,“目前發放的整改意見書占總量的1/3, 共兩個批次網貸平臺正在整改。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會長、副會長等單位在2月底第一批開始接受意見書,將整改意見報送后每15天提交一次整改進度,且每一家的整改要求都不一樣。”
《整改要求》中有一項尤其引人關注——將散標或債權轉讓標的打包發售,資產端對接金融交易所產品,對接融資租賃公司產品,對接典當行、保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其他形式為涉嫌違規行為。
“從招財寶逾期事件后,金交所也逐漸成為監管層整頓的目標。”投之家CEO黃詩樵對本報記者表示。于百程認為,“如果金交所產品已經成為平臺的主要業務,那整改難度很大,需要進行業務的全面轉型。”
據盈燦咨詢不完全統計,已有幾十家P2P網貸平臺以股東或會員身份,與全國各地的金交所達成戰略合作關系。據《證券日報》記者觀察,很多平臺與金交所合作大多始于去年8月份。借著《暫行辦法》的東風,互聯網金融平臺與金交所的合作熱情猛增,不少平臺甚至自己成立了交易所。
據了解,網貸平臺與金交所合作,大多涉及到債權轉讓、債權收益權轉讓、定向融資計劃等業務類型。網貸平臺與金交所模式合作的典型模式是:網貸平臺作為產品的發行人,扮演的是承銷商的角色。由于金交所實行會員制,融資方大多不是會員,這時需要網貸平臺(交易類會員)來負責產品的推薦與發行。融資方和發行人的關系顯得比較復雜。融資方既可以是網貸平臺所屬母公司旗下的小貸公司,也可以是合作的小貸公司、保理公司等,還可以是直接的借款人。
“該模式的主要風險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權益持有人累計不得超過200人’——機構投資人和高凈值投資人成為這類產品的目標客戶,這與網貸平臺的目標客戶是不符的,有違規之嫌。”網貸天眼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曲鉑表示。
監管的表態,必然導致部分互金平臺跟金交所合作的模式走不通。“金交所業務主要是面向企業和高凈值的合格投資人。而網貸業務主要是服務小微、個人,助力普惠金融,起投門檻較低,目前來看,二者的合作基本不可能了”,有互金資深人士說道。
整改之后發展空間有限
勢必導致大量平臺退出
“我們肯定會按照整改要求改,但之后呢?”在《證券日報》記者的采訪過程中,很多平臺都會說到這句話。他們認為,整改不難。但對于平臺之后該怎么繼續下去,有些迷茫。
“從網上流傳的北京地區網貸平臺《整改要求》來看,北京地區的整治如果按此執行,未來發展空間將非常有限”,有P2P平臺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道。
黃詩樵認為,“對于本輪整改,監管層將P2P網貸平臺與金交所剝離的決心是十分明確的。對平臺來說,最大的難點便是獲取新資產類型的能力,從原先的大額標的,逐漸向小額分散的資產類型上轉移。”同時,他表示,“在這樣的監管趨勢下,早前主營大額資產的平臺確實面臨‘斷糧’的風險,甚至可能直接退出。”
“未來選擇退出市場的平臺會越來越多,也有不少平臺在綜合自身的優劣勢后選擇了轉型,當前市場環境下可選擇的路徑有限、轉型之路也很艱難。”有P2P平臺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
“勢必會有很多網貸平臺將在這次洗牌大潮中被淘汰出局。然而這對于有能力存活下來的優質平臺不失為發展壯大的絕佳機遇。”紫馬財行CEO唐學慶說道。“我們也可以看到,專注小額分散的平臺,如信貸和車貸業務,并未受到本輪監管的明顯影響,同時在國家消費轉型的趨勢下,市場空間依舊是巨大的。”黃詩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