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多家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因涉嫌詐騙罪,2月17日遭當地警方突擊調查。接近警方的多名人士向財新確認這一消息,被查公司對外均宣稱主營貴金屬和原油現貨交易,但實際多為期貨交易。
打著大宗商品現貨交易的名號,從事非法電子期貨交易,這類投資騙局近年來屢有曝光,共同點是沒有實物交割、客戶資金沒有第三方存管、后臺設置模擬盤并操縱交易行情,實質上已經成為某種交易平臺與投資者的賭博游戲。
而這樣的零和游戲中,輸家基本上都是投資者。
一位和類似機構有過接觸的用戶告訴36氪,類似騙局目前在互聯網上非常普遍,其獲客手段甚至還包括基于某些社交軟件“附近的人”這一LBS功能,最初通常是面容姣好的女性來添加好友,搭訕之后便自稱炒大宗商品賺了很多錢,開始向用戶推介相關平臺。
一位曾在安徽一家類似平臺工作過的人士告訴36氪,“我所在的公司,專挑錢財來路不明的人群下手,誘騙其把錢投進來,再操縱模擬盤讓這些錢全部虧光,受害人一般也不敢報警,我們公司第一桶金就是這樣產生的,業務員提成很高,這讓很多業務骨干暴富。有段時間上海警方還前來調查過,我們就躲回老家,偃旗息鼓了很長時間,直到確認沒事才重操舊業。”
“根本就不可能有人能賺錢出去。”2016年7月,一名自稱來自南昌的投資者在廣東省商務廳網站留言舉報,指責此番被查的國龍貴金屬“打著做現貨的幌子,從事做期貨的交易”,令其蒙受損失。
該投資者表示,發現自己受騙后曾與該公司交涉,對方承認有錯,愿賠一半損失,并坦陳公司所做非法期貨交易只是模擬盤面,盤面點位全由公司設置,客戶資金直接進入公司賬戶,交易行為都受后臺監控。
深圳此番被查公司,均曾是或仍是地方交易場所的會員單位。廣東某市金融辦人士向財新分析稱,交易場所會員單位的監管,向來處于公安、工商、商務、證監“四不管”的空白地帶,監管缺位問題一直存在。
此番被查公司至少有四家,分別為:廣東國龍貴金屬經營有限公司(下稱國龍貴金屬)、深圳國銀稀貴金屬有限公司(下稱國銀稀貴金屬)、蘭州富國通商品經營有限公司(下稱蘭州富國通)和浙江萬心齊利商品經營有限公司(下稱浙江萬利)。
四家公司注冊地各不相同,但運營總部均在深圳。其中,國龍貴金屬注冊于廣州,是廣東省貴金屬交易中心(下稱廣貴中心)的會員單位。
廣貴中心作為地方交易場所,手握省級政府批文,但近年來頻遭投資者投訴舉報。廣貴中心2010年注冊于廣州,由廣東省屬國企廣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下稱廣晟公司)旗下公司發起,經廣東省政府同意,由廣東省經信委批復成立,現由廣東省商務廳監管。
此番遭深圳警方調查的其他三家公司,操作手法與國龍貴金屬類似。
浙江萬利注冊地在杭州,是浙江新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會員。該交易中心2016年4月宣告下線所有產品,暫停運營,其股東之一為新華社直屬企業中經社控股有限公司(中經社)的全資子公司。2016年12月被劉士余點名批評的新華(大慶)商品交易所,當月即已停業,其股東之一也是中經社旗下公司,該交易所自2013年起正式運營,“三年多賺了幾十億”。
2014年以來,陸續有投資者向廣東省商務廳舉報,稱在國龍貴金屬的白銀、原油投資中蒙受詐騙,舉報問題集中于非法經營和虛假宣傳。
對照監管政策可知,國龍貴金屬涉嫌違法經營。該公司及其背后的廣貴中心,雖可試運營貴金屬交易,但并無原油交易資質,更無期貨交易資質。而且,投資者資金并未交由第三方存管,而是直接轉至該公司銀行賬戶。
目前,國內沒有任何一家交易市場獲商務部批準從事原油和成品油現貨交易。證監會2014年批準上海期貨交易所開展的原油期貨交易,目前也未上市。
2011年國務院“38號文”——《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要求清理整頓的對象正包括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亦即“以大宗商品的標準化合約為交易對象,采用電子化集中交易方式,允許交易者以對沖平倉方式了結交易,而不以實物交收為目的或不必交割實物的標準化合約交易”。
國龍貴金屬及其背后的廣貴中心,憑有關部門的背書,博得投資者信任。然而,投資者在發現違法違規問題后,投訴舉報往往遇到多頭監管者“互踢皮球”。
對交易場所會員單位監管的尷尬現狀,廣州市金融局人士表示無奈:“批了‘準生證’之后,人員、業務、資金基本都沒法管,因為沒有法律依據,監管部門不敢隨便作為,否則企業也會不服。往往是等最后出了問題,才來處置風險。”
2017年1月9日的交易場所清理整頓部際聯席會議資料顯示,全國仍有300多家違規交易場所,涉嫌從事非法期貨交易、“類證券”投機交易,多為貴金屬、原油和郵幣卡交易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