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金融50人論壇成員、清華大學經濟所副所長、清華大學民生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勇主持了會議,并發表了主題演講。?
?
主題演講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業務二部負責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導師王新華指出,信息披露是加強市場約束的有效手段。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在于利用信息技術,更加高效的傳遞、處理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問題,但是由于利益相關方道德風險,規則不完善等因素,信息缺失、信息失真,乃至信息欺詐,在當前互聯網金融領域屢見不鮮。且借助互聯網呈快速擴散態勢,加劇了信息不對稱,從而損害了金融消費者權益,引發互聯網金融風險;風險預警是實施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重要前提。由于互聯網金融既具有互聯網在技術上的遠程性,這就需要考慮的社會因素更多,涉及的間掛技術更加復雜,監管成本也較傳統金融監管更高;信息披露和風險預警和實施行業自律的重要手段。各國普遍將互聯網金融按業務模式的實質,納入現有的法律框架,重視行業自律監管。
2016年10月28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正式發布了《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個體網絡亟待標準》,定義并規范了96項信息披露指標,其中強制性披露指標共65項,鼓勵性披露指標共31項,未來協會還將大力推進信息披露工作。
微金融50人論壇成員、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錸,重點探討對利用虛擬貨幣進行犯罪案件的預警。她對利用虛擬貨幣進行犯罪的現象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描述,并對經濟違法犯罪企業進行有效的隔離和劃分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螞蟻金服大安全資深架構師李俊奎分享了螞蟻金服在數字金融安全領域做的探索:即如何利用生物識別技術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進行風險控制。他認為“密碼已死”,傳統的風控模式已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螞蟻金服利用大數據分析用戶的生物特征和行為特征,實現了支付寶盜損率小于十萬分之一的目標。螞蟻金服秉承開放、聯防、聯控的思路,開放風控的經驗、服務及數據,賦能給商戶,或者賦能給用戶端,并引入IFAA互聯網金融的身份認證聯盟,把上下游相關的企業聯合起來,構建技術標準,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完整的生態環境。
微金融50人論壇成員、清華大學經濟所副所長、清華大學民生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勇,重點探討了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信息分發機制、協調控制機制、長尾匯聚機制如何影響人的預期的一致性,以及行動的一致性。他指出,數字金融技術的使用,實際上會給我們資本市場帶來一些風險,這個風險主要體現在預期一致性和行動一致性雙重的影響上面。所以,提醒業界和公眾對互聯網+資本市場,互聯網+證券,不能完全抱著樂觀的態度,要重視其中有可能出現的風險。
微金融50人論壇聯合發起人、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員,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主任楊濤講到,數字化給金融帶來巨大的變革,并可能到達臨界點,數字化金融只有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才能夠真正有助于解決我們國家金融發展當中的短板。數字化金融既要符合最新的國際技術潮流趨勢,又要具有中國特色,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它不可能單打獨斗,需要一個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和土壤。
微金融50人論壇成員、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阿拉木斯主持了圓桌討論,微金融50人論壇成員、清華大學經濟所副所長、清華大學民生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勇,微金融50人論壇成員、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錸,微金融50人論壇聯合發起人、執委、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 微金融50人論壇成員、盈科律師事務所全國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王風和,金融50人論壇成員、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肖颯,及螞蟻金服大安全資深架構師李俊奎紛紛做了精彩分享,大家分別奉獻了以下幾個監管建議:依法監管、創新監管、分類監管、底線監管、協同監管、技術監管、包容監管、信用監管、行為監管替代主體監管等。?
圓桌討論
?微金融50人論壇聯合發起人、執委,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最后作了總結發言,他對數字金融的風險治理提出“法律治理+技術治理”的路徑,具體的分為六大維度: 第一,投資者維度:建立投資者的識別和投資者適當性。應該改變傳統金融只強調資產端的風控、資產端的定價模型的架構,需要從資金端,從投資的角度強化風險定價模型的構建。 第二,互聯網金融產品監管。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的監管。金融產品從原來批發式,一對多的形式,變成基于投資者個性化的產品設計,非標類的產品的設計成為未來的一個方向,非標類產品也能進行交易。 第三,互聯網金融產品銷售過程的監管。建立信息披露機制、風險提示、冷靜期等。 第四,建立互聯網金融產品銷售之后的糾紛和解決機制。 第五,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監管。改變傳統的準入的審慎監管模式,而需要采取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的方式。 第六,互聯網金融監管體制構建。確立行為監管和機構監管相結合的雙重監管體系,把金融監管權交給政府,樹立一種新的理論監管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