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即將到來,各大電商平臺已經開始預售等各種促銷活動。不過,各大平臺上的促銷信息并不一定真的優惠,南都記者調查發現,雙十一前夕,面對各個平臺的嚴密監控,仍有部分商家玩起了“貓膩”,悄悄提高了商品價格,再進行折扣促銷。
促銷季價格欺詐現象多發
近日,一名微博用戶向南都記者報料,他于10月27日在某平臺的一家國際運動品牌官方旗艦店看中一件灰色夾克,標價250元。令他沒想到的是,第二天同件商品的價格就飆升到了499元,一直維持至今。他隨后聯系到了該店客服,詢問為什么僅僅相隔一天價格就突然上升,質疑商家是“為了雙十一欺騙消費者”。不過,商家的回復只是簡單說價格調整,并未詳細解釋漲價的原因。
南都記者隨后使用比價網站,搜索該商品的價格波動情況時發現,該商品全年價格基本維持在250元,10月底突然漲到499元。該商品的購買頁面顯示,專柜價和原價均為499元,雙十一狂歡價為219元。這樣一來,經過雙十一前的提價,打折幅度就由原本的8.8折(250元降到219元)變為4.4折(499元降到219元)。
調查中,南都記者發現,電商平臺上類似情況除了在服飾、日用品等領域外,3C、家電等品類同樣存在,此前還有電商平臺因為涉嫌價格欺詐被官方處罰。
對于價格欺詐現象多發,資深互聯網分析師葛甲對南都記者表示,在618、雙十一等電商促銷季,周期短、強度大、交易頻繁,成為電商價格欺詐的多發期。同時,電商平臺價格欺詐具有隱蔽性,多數消費者難以注意到,即使察覺,也由于存在取證難、申訴流程繁瑣等問題,在維權時面臨種種困境。
業內人士:應提高準入門檻
南都記者注意到,面對多發的價格欺詐,一些電商平臺采取了相應措施。
阿里公關部門工作人員張鯤鵬昨日回應南都記者,天貓雙十一活動規則對價格設置等方面進行了嚴格管控,京東近日宣布,今年雙十一期間,京東為平臺上的自營手機、自營家電等商品,專門推出了相應的價保服務。
不過,業內人士稱,要從根本上維護消費者權益,更重要的還在于提高網購平臺商家準入門檻,同時加大對廠家和平臺價格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提升違法成本。
葛甲表示,目前C 2C類平臺上的店鋪準入門檻低,只需很低成本就能開店,違法成本也很低。他建議國家出臺法律法規或者電商平臺提高準入要求,在開設店鋪時須繳納高額保證金,一旦查實價格欺詐行為,沒收其高額保證金。
另外據現行《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涉嫌價格違法的處罰,只是“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經營者因實施價格欺詐行為所帶來的風險和收益不成比例,違法成本低,收益高,存在比較大的違法動力。”葛甲建議,對于查實的發生在電商平臺的價格欺詐行為,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平臺方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