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發布了《關于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范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為《通知》),目的是出手整治貽害民眾的電信詐騙。
這一通知對如何防范電信詐騙給出了一系列方法,有幾項格外引人注意:ATM向他人轉賬時間擴展到24小時、呼吁減少非活躍的銀行賬戶或者第三方支付賬戶、再有就是嚴守“支付”這道防線。
如何看待央行這次“出拳”?可以說,雖簡單,但有效。央行用了最快、最直接的方法來杜絕一類電信詐騙,尤其是對信息化技能掌握不多的人,而電信詐騙面向的往往也是這類人。
ATM轉賬24小時到賬,阻截詐騙分子轉移資金
央行規定,除向本人同行賬戶轉賬外,個人通過ATM機轉賬的,發卡行在受理24小時后辦理資金轉賬。在發卡行受理后24小時內,個人可以向發卡行申請撤銷轉賬。這一規定最初被不少網友吐槽“不方便”。
然而仔細想來,這點對用戶的影響實際上并不大。現階段,大多數年輕人,通常會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如支付寶等進行轉賬,這些支付方式都是即時到賬,因此真正希望“快”的用戶,往往不會選擇ATM。
而一些中老年人或比較傳統的用戶,他們對于電子化設備的“恐懼”,會讓他們直接選擇面對面的柜臺。真正被“擠”去用ATM轉賬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
但ATM因為逃過了第三方支付的全方位實時監控、也缺少面對面柜臺的核實環節,是電信詐騙的重災區。在前段時間的“徐玉玉案”中以及其他的電信詐騙案件中,犯罪分子多采用ATM盜取的方式。可以說,將ATM到賬時間延長,為挽回經濟損失爭取了一定時間。
減少非活躍賬戶,提高犯罪成本
減少非活躍的支付賬戶,再配合實名制的落實,使得電信詐騙案件可以快速的找到線索。提高犯罪分子進行電信詐騙的成本,從根本上降低犯罪的發生率。
央行呼吁廣大公眾為保障自身資金安全和加強資金管理,能夠主動清理本人名下的銀行賬戶和支付賬戶,撤銷已經不用或極少使用的賬戶,按銀行和支付機構要求積極配合確認開立多個賬戶的合理性,并根據需要配合開展身份核實。
這是因為有太多的電信詐騙案件,犯罪分子通過各種手段盜用了用戶信息,冒用身份進行開戶。這樣當案件發生后,警方進行調查時,資金的流向容易進入死胡同。
如果這一規定被嚴格執行,那么再也不會出現有些人拿著一沓身份證去銀行申請銀行卡,或盜用“僵尸”賬戶成為電信詐騙的“據點”賬戶了。對這些賬戶進行有效清理,能極大的降低電信詐騙的危害。
防電信詐騙,核心在“支付”
說到底,電信詐騙的核心,在于“支付”環節,而此次央行新規的核心要義,也在于加強支付環節的安全性。騙子騙你,不是為了騙到你的信息,而是通過驗證你的信息,走到支付環節,把你的錢騙走。
從這個角度來說,各大第三方支付機構也紛紛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等,最大程度地對詐騙案件進行防范和打擊。
例如,今年3月,螞蟻金服與公安部刑偵局合作開發了“偽基站實時監控平臺”,截至日前,已與全國34個省、直轄市及香港行政特區等地的超過100多家公安機關進行過詐騙案件打擊合作。9月末,支付寶還上線了“防電信詐騙險”,考慮到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電信詐騙的概率相對較高,這款保險在首期產品中將中老年群體作為了主要保障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