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出臺之后,地方監管層已開始釋放收緊信號。據媒體報道,上海、深圳等地已暫停新增互聯網金融平臺注冊,現存平臺運作則不受影響。
?澎湃新昨日報道稱:
?從多家公司注冊代理公司獲悉,從2016年1月4日起,上海市工商局就已暫停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注冊。這些注冊代理公司稱,只要是經營范圍里有“金融”、“外包”等字眼的注冊,都無法得到批準。
?另外,本周稍早《證券時報》稱, 深圳的新增互聯網金融平臺注冊已被叫停。其向業內人士核實稱,自2016年1月1日起,深圳市暫停新增互聯網金融企業名稱及經營范圍的商事登記注冊,短期內恐怕難重啟。其中,名稱行業用語為“互聯網金融服務”的不再核準,經營范圍表述為“依托互聯網等技術手段,提供金融中介服務”等也不再核準。
?地方收緊P2P監管的一大背景是:近期P2P行業風險頻發。據網貸之家數據,去年12月P2P新增問題平臺106家,其中跑路型問題平臺占比達到52.83%。截至2015年12月底,P2P網貸行業累計平臺數量達到3858家,其中累計問題平臺為1263家。
?去年年底,一則關于行業“大黑馬”e租寶因涉嫌違法經營而接受有關部門調查的報道,更驚動了整個P2P圈子。
?國家層面已于去年年底下發新的P2P監管規定(即上文提到《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不得吸收公眾存款、不得歸集資金設立資金池、不得自身為出借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等十二項禁止性行為。
?澎湃新聞援引分析人士稱,各地暫停注冊可能只是第一步,因為上述網貸管理辦法列出了12條紅線,并明確正式實施后會給現有平臺18個月的過渡期。地 方金融辦在暫停注冊后,可能就要提前展開摸底整頓,當地方監管意見出臺后,就會放開注冊,畢竟中央都明確是備案制,重點是要合規。
?除上海、深圳外,其他一些地區也收緊了P2P監管。據央廣網報道,去年12月29日,重慶市金融辦出臺《關于加強個體網絡借貸風險防控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明確監管的審慎態度,對P2P平臺嚴格予以控制,同時表示,沒有正式審批設立個體網絡借貸機構。此外,北京的金融監管機構也明確要控制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