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綜合】雙十一的狂歡消費真正的為用戶購買力而感到吃驚,但同時,電商假貨、“節前”漲價等現象仍是多數電商平臺存在的狀況。
國家發改委昨日發布《2015年“雙十一”綜合信用評價報告》,這是其發布的首個“雙十一”信用評價報告。報告指出,大部分促銷商品都趨向接近2015年最低價,但在750多萬件促銷商品中,仍有過半比例的產品出現了事先提價、當天降價的情況,部分甚至提價高達200%以上。
根據北青報報道,今年“雙十一”全網的總成交額達到1229.37億元,產生6.78億個包裹數。通過大數據抽取的7大電商平臺全年價格趨勢可以看出,各平臺價格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大部分促銷商品都趨向接近2015年最低價。
其中,天貓促銷商品“雙十一”當天的價格相比上月有大幅下降,服裝配飾是降價大頭兒,大部分護膚和香水用品也是降價的主體;京東則以3C和家居用品作為降價主體。
盡管在雙十一當天促銷商品的價格確實有下降,但報告同時指出,這是部分商家通過虛構原價等手段設置價格陷阱,以“低價”進行宣傳銷售。
數據顯示,750萬件促銷商品中,有52.99%出現了事先提價、當天降價的情況,少部分商品甚至提價高達200%以上。與兩個月內的歷史低價相比,“雙十一”當天的促銷價格中有53.6%的商品實際上是上漲的,實質性下調的只有34.6%。這一問題在暢銷商品中尤為突出,先漲后降的情況占到了驚人的75.52%。
除此之外,促銷商品的質量也令人堪憂。數據顯示,電子產品、服裝鞋襪和家電產品等領域網上購物人群規模大、消費金額多、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是當前電子商務失信案例滋生的重災區,失信案例數量最高,占比分別達35.28%、23.97%和12.31%。
并且,今年“雙十一”交易量雖較去年有所增長,但質量差評率也略有上升;退貨率高。11月1日—16日,在2453.4萬條交易商評論中監測到商家退貨率達11.69%,實際退貨率還遠高于這個數字。與此同時,消費者對網購商品的售后服務滿意度仍然不高,尤其是家居、建材、電子產品售后投訴率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