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黑色919樂迷節”過后,由于大量消費者的訂單被延遲發貨,樂視這場聲勢浩大的現貨銷售活動,也被一些人士質疑為一場“饑餓營銷”的炒作。
互聯網行業評論人士姜伯靜就認為,樂視有可能是真沒貨,也有可能是“饑餓營銷”:設想一下,如果電視機真的被搶光了,那沒能現貨購買的顧客盡管心存不滿,但依然形成了一種這樣沒看廣告的廣告心態和效果:“樂視的電視賣得真好,都被搶光了。”
姜伯靜表示,不管是真的沒貨,還是假的沒貨,樂視都有了一種理想的宣傳效果。不過,姜伯靜認為,這種宣傳效果對樂視是利是弊則“說不定”。
其實,“饑餓營銷”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近幾年來在互聯網行業也被多家企業所運用。蘋果公司剛剛進入中國市場就采用了這樣的營銷策略,當時蘋果手機一經上市就出現多地消費者連夜排隊搶購、且又屢屢脫銷的場景。國內小米公司的營銷策略也被認為是“饑餓營銷”的經典案例。
營銷專家劉杰克表示,“饑餓營銷”是指企業有意控制某種產品的出貨量,來掌握供需關系、制造市場上相應產品緊缺的事實,來達到維持產品更高銷售價格的目的。
不過劉杰克認為,“饑餓營銷”是一把雙刃劍,其關鍵在于強勢的品牌和優秀的產品:劍用好了,可以使原來就強勢的品牌產生更大的附加值;用不好將會對其品牌造成傷害,從而降低其附加值。
劉杰克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目前還無法確定樂視是否在進行“饑餓營銷”,不過大范圍延遲發貨一般會影響企業品牌形象。“如果其產品力和品牌力足夠強大就沒關系,但樂視品牌是否有這么大的吸引力,我個人持懷疑態度。”劉杰克說。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吳景明對記者表示,“饑餓營銷”盡管是一種市場化的營銷策略,不過仍然涉嫌虛假宣傳、誘導消費者購買商品,一旦消費者預定或者下單購買后,商家不能如期兌現承諾,還涉嫌欺詐。
樂視商城工作人員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否認存在“饑餓營銷”的問題,只是表示,活動當天由于樂迷熱情高漲,瞬時訪問量過大造成樂視商城系統崩潰;此外,由于919活動當天無論是現貨還是預售訂單,只要用戶下單都會享受直降500元的優惠,所以很多樂迷在現貨售罄之后,還選擇了預售,因此帶來了非常大的發貨壓力。
易觀國際分析師朱大林也不認為樂視此舉為“饑餓營銷”。朱大林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樂視此次造節促銷活動的本質迥異于以“饑餓營銷”著稱的小米。“小米的‘饑餓營銷’主要是通過預定的方式,調控供求關系、制造出產品供不應求的現象,樂視則是通過價格優惠來提升銷量,‘饑餓營銷’并不是樂視一貫的營銷思路。”
至于樂視919活動后出現的大范圍發貨延遲現象,朱大林認為,這更主要在于目前互聯網電視在整個中國電視市場上占比較小,樂視在進行此次促銷活動前對可能出現的用戶規模缺乏足夠的預判和準備,從而導致實際購買人數遠超預估人數。
“此外,作為互聯網電視企業,其對供應鏈的把控程度目前還不及傳統的電視生產廠商,使得產能沒有同短時間的市場需求相匹配。”朱大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