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隨著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與互聯網的廣泛普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生活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網絡上,線上消費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常態。然而網絡帶給人們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網絡安全問題尤為突出。
?
網絡欺詐猖獗、假貨杜而不絕、電商平臺肆意刪單、大量消費者個人信息外泄等等,電子商務的沉疴宿疾依然存在,而新問題又層出不窮,使得消費者的投訴持續不斷。網上交易保障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網購消費者投訴總量是2007年的四倍。
網上交易保障中心作為國內電子商務領域權威的第三方消保服務機構,十年來一直堅持利用各類傳播工具,全面、及時地披露各種新型網絡欺詐,曝光違法網站、發布欺詐黑名單、防騙常識等,教育、告知消費者。2014年,保障中心把各類投訴舉報信息對合作方開放,在各類瀏覽器、聊天軟件和搜索引擎中對黑名單進行標注預警。同時,與知名公益基金合作,免費幫助消費者維權提起訴訟。
匯總分析2014年用戶投訴與在線咨詢監測數據,網上交易保障中心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1、消費者投訴與在線咨詢總量同比2013年呈下降趨勢。
一方面是監管部門加強管理初見成效,新《消保法》、《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等法規的陸續頒布實施,對電商經營行為產生了很強的約束作用;另一方面,消費者的自我防范意識、維權意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利用搜索引擎、論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交流和查詢消費安全常識和評價信息。
2、網絡詐騙及售假等問題依舊為投訴熱點。
詐騙手段花樣繁多,涉案金額較小,消費者舉證困難、警方不予立案等,使網絡詐騙成為電子商務交易的最大隱患。2014年以來,移動購物正逐漸占領市場,基于微博和微信的社交購物糾紛投訴數量呈現了快速上漲態勢。售假、售后服務不到位等問題比較突出,因為社交平臺上的經營主體多非實名認證,消費者維權更加艱難。
3、投訴量集中爆發在每年3月份和11月份。
每年三月份是“3.15”維權消費月,消費者投訴量明顯激增。而每年的雙11狂歡節,在天量網絡交易額的背后,配送、售后、假貨等投訴量也同步增長。
4、消費者日趨理性:交易前咨詢量接近交易后投訴量。
根據2013年及2014年的數據對比分析,消費者投訴和咨詢的總量呈下降趨勢,同時,交易后的投訴量和交易前的咨詢量接近持平。這反映了消費者的安全意識在逐漸提高,在交易前會主動向第三方平臺尋求專業咨詢和支持,避免了不必要損失的發生。
?
(轉載請注明出自:網上交易保障中心)
報告原文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