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視察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提到“普惠金融”,言語間,對之寄予厚望。然而,現實中,最早將“普惠金融”概念帶入國內的P2P網貸,卻正經歷水深火熱。
用總理愛看的《舊制度與大革命》話說:“世界上……這些事物讓人無法理解,有德者無才,有才者無名……把篤愛自由與蔑視法律視為一事,良心投射在人們行為上的,是暗淡的光,一切事情,不管是榮辱還是真偽,好像都無所謂可與不可了。”
截至2014年末,P2P網貸的貸款余額已超1000億元,此時,商家清賬,資金趨緊,股市狂飆不止、銀行信貸收縮、經濟周期下行,P2P面對兌付高壓,多個平臺東窗事發。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問題平臺暴露超過200家,僅去年12月,就達92家,超過2013年全年76家的數量。69%的問題平臺因為提現困難而曝光,部分平臺已經醞釀成“跑路”態勢,確定“詐騙或跑路”類問題平臺占比達25%。問題平臺的平均運營時間達7.8個月。其中,運營時間超過1年的平臺達22家。特別在臨近年關的幾天,相關問題更集中爆發。
的確,P2P行業仍處于“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的“三無”狀態,制度和監管存在缺失。所以,借貸項目逾期、展期不計其數,加上資金實力和風控能力較弱,一旦發生負面消息,極易導致擠兌、資金鏈斷裂。與此同時,P2P年成交額2500-3000億元,各路資金不斷涌入……這樣的反襯下,更凸顯P2P的陰暗面。
行騙道中道
P2P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玩家們更是龍蛇混雜。P2P左手吸金,右手放貸,典型的金融中介屬性,互聯網實現高匹配效率,本可以為手有余錢的小投資者,尋找資金增值的新路;又為拿不到銀行貸款的小微企業或個人提供借貸頭寸。可偏就有人,要將其玩出“龐氏騙局”的味道。
“相當數量的平臺都做過假標、自融。”一位國內最早從事P2P的老玩家告訴小郝子。也就是說,為了將P2P平臺撐大,很多玩家,在其平臺上公布虛假的融資項目,用極高的收益率為自己做局——通過賬戶的輾轉騰挪,與關聯企業的勾兌,做大融資交易量,不斷吸引新的投資人入局,資金面充裕了,既可借新還舊,又能做大聲勢,引發投資人關注,誘導更多好的貸款項目加入平臺,進而制造虛假繁榮。
就像最近陷入麻煩的某P2P平臺,有業內名人為之站臺,之前“滿標速度以秒計,每天幾百萬的標瞬間就滿。想提前約標,至少有300萬元的投資資金。”在業內也是紅極一時,但突然之間,卻宣稱貸款企業逾期還款,陷入危機。
實際上早在去年4月就有業內人士撰文,懷疑其平均接近30%的利率中間有貓膩,即便是高收益的票據業務也難至此水平。而名人卻回應,平臺所做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票據業務,其中涉及復雜的再質押等手段,反正賺錢的金融手法就是不透明,總結起來是:“大眾看不懂,但我們就是任性地賺錢,就是能覆蓋高利息”。一副愛信不信的牛掰樣,反而吸引到更多投資人投身其中……即便其中的資金有部分流向老板妹妹的公司。
因為那些人被“銀行承兌”的保障沖昏頭腦,卻不知市場上作假、篡改、克隆之強,連專業人士也有難辨真假。而另一些人卻迷信看上去完美的擔保制度,卻不知它可能是障眼法——擔保公司很多是與P2P平臺關聯的人成立,注冊資本虛高,實際資本有限,一旦發生風險,根本無法兜底。
實際上,如今,高利率的平臺,都或多或少有些問題。要不就是詐騙,要不就是缺乏可持續性。仔細看看,宏觀大勢進入降息周期,資金潮涌,加上股市開始向好,P2P這種變相向投資人發行債券的模式,必定隨行就市,其平均年利率將下滑到最高15%左右(票據類6-8%比較合理)。資本逐利,市場博傻,此時,還夢想著20%以上低風險、高息的人們,只能說是太傻太天真。用名人背書,加上看似完備的保障體系、制度,騙的正是那一知半解又被激發出貪欲的人。
監管難上難
那為啥監管沒有及時上馬,以至于P2P老板們跑路越演越烈?其實,非監管無心,確實因為力所不及。
從2014年初,監管部門就已經在各個場合表達了相關監管方向和思路,即要對新生事物鼓勵創新,但又要適度監管,不能搞一刀切,避免“一管就死”的困境。在此前提下,只定下兩個底線是不能碰:一則,不能非法吸收公共存款,非法集資;二則,不能有資金池。
現在看來,央行、銀監會不斷召開調研會議討論相關監管問題,許多P2P行業的代表的也紛紛參會標的各自述。另據相關媒體和業內人士表示,從頂層設計層面,監管的基本框架已經制定完畢,只待合適的時間公布。可是,卻出現多家媒體和平臺在各種場合宣稱,監管規則的出臺一定會使得大部分平臺倒閉,即便這樣的猜測不合實際,也不合時宜。
其實,在小郝子看來,目前,監管意見在短期內還很難出臺,畢竟整個市場還處于發展初期,新生業務和模式不斷推陳出新,監管還需要認識和觀察的過程,它必須有時間的累積。如今近2000家P2P平臺,新問題不斷爆出,實際監管成本居高不下,這樣的情況下,盲目出臺監管意見,結果,很可能導致執法成本高、監管難、取證難——你說,小貸公司搖身變為P2P,立馬就突破了行規:能放貸的錢便可超過其注冊資本的1.5倍,它違法么?又該如何下手監管?倘若“下手較重”,甚至會有不少平臺,或真或假地集體恐慌,借此機會加速惡意跑路,“跑跑族”更加壯大,最終留下更多遺漏問題難以解決。
在2015年,即便監管指導意見出臺,其更大的意義還是框架性質,其落地的實效也有待觀察。一個市場的健康繁榮發展要指望一紙行政命令?那也是醉了。指導意見的出臺只是對這個行業發展的初步規劃,并不能直接干涉到平臺的具體運營。
此外,是否有非法吸收過公眾存款、非法集資、私設資金池更是難以界定。當前,相關判斷標準,在法律實操中,還只能以事后監督為主:即當出現了擠兌風險、跑路風險的時候,公安機關才會認定是否屬于非法集資。同時,大部分投資人面臨平臺倒閉風險是沒有任何預期和預防能力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所謂“讓大部分平臺倒閉”的監管想法,著實不足取,它是對投資人的權利不負責,也是對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不負責。
所以,綜合來看,P2P行業缺乏有效監管的狀態或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市場還得靠自律,只有指望投資人在一次次血的教訓中,逐步完善風險意識,待時機成熟,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才能發揮真實的作用。對投資人而言,這又是一個漫長的煎熬。“劣幣”將持續存在,“良幣”必須辛苦堅持,等待退潮時,裸泳者們退場,投資者們的春天才真到來,在此之前,騙與被騙的故事還將持續上演。
套用那句老話,投資有風險,網貸須謹慎。否則,對您而言,“P2P傳奇”就像《武媚娘傳奇》一樣,胸(兇)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