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16家電廠計劃招聘3200余人。”應屆畢業生小葉從微信朋友圈獲知這一信息,尚未找到工作的他很興奮,于是繳納了報名費,等著考試。
?事實上,并沒有什么考試,這則招聘信息是假的,打著內蒙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旗號的“內蒙古考試報名網”,是不法分子非法制作的虛假網站。但這個虛假網站上的虛假信息,掛出后短短一周多,通過該網站報名者即多達900余人,共繳納“報名費”16萬元。
?8月8日,涉嫌通過網絡詐騙的兩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報請批準逮捕。據辦案民警介紹,該虛假招聘信息的傳播速度,之所以能讓犯罪嫌疑人都“完全沒想到”,與不少受騙者在微信朋友圈里不經意地轉發和傳播,有很大關系。
?可疑的電廠招聘 原來是為騙取報名費
?今年7月初起,一則掛在“內蒙古考試報名網”上的“內蒙古16家電廠招聘信息”在微信上傳播。
?“剛看到這則消息,我第一反應就是不可信。一是因為消息來源并非官方,二是其招聘規模之大、招聘人數之多,之前還真沒聽說過……”盡管如此,不放過任何就業機會的小葉還是決定一試。
?他通過網絡查詢的辦法,找到了這則招聘信息的出處——網址為
www.nmksbm.com 的“內蒙古考試報名網”。
?從網站名稱上看,小葉感覺很像是正規的政府部門官方網站。他隨后撥打網站上的招生電話,又被告知,該網站是內蒙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專門開設的招聘網站。于是,小葉通過該網站進行了網上報名,還通過網銀繳納了180元報名費。
?隨后幾天,小葉不僅每天都在關注該網站動向,還動員身邊的親友參與電廠招聘。
?但小葉漸漸覺察,他陷入了一場騙局。
?“既然招聘工作人員稱該網站是由內蒙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專門開設,為什么在網站上發布的招聘簡章落款處,卻署名為內蒙古考試報名網和內蒙古某某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呢?如果招聘信息屬實,又為什么在人事考試中心等正規的招聘網站上,沒有該信息?”
?帶著越來越多的懷疑,7月13日,小葉先后聯系了內蒙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以及人事考試中心咨詢,不想被告知,根本沒有電力系統招聘計劃。
?內蒙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隨后向警方報案。經呼和浩特新城區公安分局網安大隊調查,內蒙古考試報名網的域名在工信部沒有備案信息。警方又經過排查,最終在呼市內一家網絡公司,找到了犯罪嫌疑人宋某某。經審訊,宋某某交代,其于今年6月為沒有任何開辦網站資質的郭某某,違規制作了旨在詐騙的“內蒙古考試報名網”,酬金為1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據警方介紹,在調查這起詐騙案之初,新城區警方曾走訪了不少被騙者。但多數被騙者在警方到來之前,對其被騙經歷還是“一頭霧水”。
?動動手指就轉發 微信朋友圈虛假信息泛濫
?“動動手指就轉發,監管是盲點。”辦案民警介紹說,該網站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使如此多的市民上當受騙,與眾多市民在微信朋友圈不經意地轉發和傳播,也有很大的關系。
?記者在微信朋友圈中調查發現,尋人尋物、救助大學生、政策性虛假信息,確實不在少數。常識類虛假信息和驚悚信息更加泛濫,這些信息更具專業性和隱蔽性,“微波爐輻射會致癌”、“黃瓜都是轉基因的”、“××事件你不知道的真相”……朋友圈里諸多虛假的“生活常識”和“驚悚消息”,有些屬于誤導性的假知識,有些則容易造成恐慌,擾亂公共秩序。
?據了解,目前微信朋友圈平臺對于個人公眾賬號發送的內容,存在管理的難點。而微信傳播都在熟人朋友圈里進行,目前還缺乏有力的監管手段。
?盈科呼和浩特律師事務所莊瑞彪律師表示,2013年9月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施行。根據該《解釋》,無論編造還是明知虛假信息還轉發的,當造成重大影響時,該行為都可定罪。
?“有些人覺得玩微信只限于朋友圈,不是對外傳播,出于開玩笑的心態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但一旦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事態形成,即使捏造者、傳播者都不是故意的,也可能會被追究刑責。”莊瑞彪說,謠言泛濫,暗藏欺詐,網友應小心辨別、保護自己,同時也要避免成為不實信息的“二傳手”。